欢迎访问专升本社区
[注册]

QQ社群

微信社群

微信扫码咨询
《服务协议》《隐私政策》
注册
密码或短信登录点这里
微信扫码登录/注册
其他方式登录
手机注册
扫码登录点这里
其他方式登录
手机注册
用户协议

专升本社区是一家为广大升本学子提供全国专升本政策,考试大纲,备考信息,报名考试时间,考试科目,复习资料,升本专业,升本院校等信息的资讯类网站。本网站为了保护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用户合法权益的同时为广大学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将严格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收集您的个人信息和需求。承诺在本网站中收集到的您个人信息将受到严格的保护,为了使您能得到优质的服务,仅限于向专升本社区网站总部及您所在地区分校教务人员提供您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联系电话、就读院校),并承诺将严格保护,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或披露,并确保不对您造成骚扰。 如您选择线上咨询平台上的升本在线服务,即表示您完全知晓并同意上述专升本社区网站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和方式和范围,请填写您的个人信息;如您不同意,您可选择退出本网页,选择其他方式了解升本在线服务。

本网站收集、使用用户信息规则: 


1、本网站收集用户信息仅限于结合教育考试院政策,根据所在地区不同,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2、本网站工作人员对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将严格保密,不向与本机构无关的任何他人提供用户的个人信息。


3、本网站已经并将采取最新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信息安全,防止在业务活动中收集的公民个人电子信息泄露、毁损、丢失。


4、本网站加强对机构工作人员对个人信息使用权限的管理,发现违规泄露、散布用户个人信息的,将立即停止传播该信息,并对工作人员按规定进行处罚。


5、用户如发现泄露个人身份、散布个人隐私等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网络信息,有权要求本机构删除有关信息或者采取其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仅限于为广大学员提供更多信息及更优质的服务,仅供用户参考。对于访问者根据本网站提供的信息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除非另有明确的书面承诺文件,否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2、本网站及其雇员一概无需以任何方式就任何信息传递或传送的失误、不准确或错误对用户或任何其他人士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责任。


3、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4、本网站若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致函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全国统一来电400-023-1785;全国统一邮箱kf@hlsjy.com。


5、以上声明内容的最终解释权归专升本社区网站所有。

隐私政策

感谢您信任并使用专升本社区的服务!我们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监管政策要求,更新了《用户隐私政策》。 本次更新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信息以及如何存储您的信息。请您仔细阅读并充分理解以下条款,特别提醒您应留意本《用户隐私政策》中加粗形式的条款内容。如果您不同意本《用户隐私政策》,您可能无法正常使用我们的产品、服务。

希望您仔细阅读并充分理解本《用户隐私政策》,了解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时,我们如何收集、使用、存储、处理和保护这些信息,以及我们为您提供的了解、控制这些信息的方式,以便您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并作出适当地选择。


如您使用或继续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表示您同意或/和已征得您的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若您为未成年人)按照本《用户隐私政策》收集、使用、储存、处理和保护您的信息。


本《用户隐私政策》主要向您说明如下信息:


1. 我们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信息


2. 我们如何存储您的信息


3. 我们如何使用Cookie以及同类技术


4. 我们可能向您发送的信息


5. 您如何了解和控制自己的用户信息


6. 我们如何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7. 本《用户隐私政策》的适用范围


8. 本《用户隐私政策》如何更新


9. 如何与我们联系


 


1. 我们如何收集和使用您的信息


1.1 我们将根据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按照如下方式收集您在使用服务时主动提供的或因为使用服务而产生的信息,用以向您提供服务、优化我们的服务以及保障您的帐户安全。


1.2 您在注册、登录时提供的个人信息及我们的使用方式:


(1) 如您用其他方式注册、登录专升本社区相关产品时,我们会收集手机号码、密码。如您仅需浏览、搜索等功能,您不需要注册或登录,亦无需提供以上信息。如您不提供手机号码,将无法使用我们的服务。


(2) 如您以第三方帐号(如微信等帐号)登录专升本社区相关产品时,我们会收集您第三方帐号的个人信息(包括头像、昵称及您提供的其他信息),您可以在关联登录页面选择是否授权或新建个人信息。 我们和第三方将以去标识化的方式验证,这个过程中我们收集到的验证信息除前述头像、昵称及您提供其他信息外,无法识别特定个人身份的信息。我们需要您确认通过第三方帐号登录前已经在第三方完成实名认证。如您不同意第三方帐号登录,将无法使用第三方帐号登录验证功能,但不影响您使用我们的其他服务。


(3) 我们收集手机号码、微信等帐号是用于为您提供帐号登录服务以及保障您的帐号安全。


1.3 您在产品或服务中主动提供的信息及我们的使用方式:


(1) 如您在个人资料编辑时提供的昵称、头像、性别、学校、地区、报考城市、考试类型、真实姓名、电子邮件、个人简介。这些资料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您并为您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 如您使用观看视频、直播、试题纠错、使用反馈、课程分享、学习笔记时,我们会收集您通过前述服务所上传或下载的信息,这类信息包括搜索关键字、发布和回复的评论、文字、标签。


(3) 如您使用客服等用户响应功能时,您可能需要提供您的手机号码、QQ号码或您向我们主动提供的其他联系方式,我们收集这些信息是为了核验您的用户身份信息、调查事实、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拒绝提供可能导致您无法使用我们的客服等用户响应功能。我们亦会保存您与我们的客服沟通信息和回复内容。


1.4 我们在您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时获取的信息及我们的使用方式:


1.4.1 为保障您正常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维护我们产品和服务的正常运行,改善及优化您的服务体验并保障您的帐号安全,我们会收集您的下述信息:


(1) 日志信息:当您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时,我们可能会自动收集相关信息并存储为服务日志信息。如登录帐号、IP地址、搜索记录、收听观看记录、网页浏览记录、服务故障信息等。


1.5 我们会根据以上在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获取的信息开展数据分析和研究,改进我们的内容布局和推广效果,为商业决策提供产品或服务支持。


1.6 其他用户分享的信息中含有您的信息及我们的使用方式


如其他用户发布的笔记、回复中可能包含您的信息。我们将无法修改其他用户的信息,如实展示可能包含您的信息。如您认为侵犯您的个人信息,请您通过下述第11条投诉方式和联系方式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1.7 请您理解,我们向您提供的功能和服务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如果某一功能或服务未在前述说明中且收集了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通过页面提示、交互流程、网站公告等方式另行向您说明信息收集的内容、范围和目的,以征得您的同意。


1.8 关于个人信息和个人敏感的提示


上述的个人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保护您的信息,若您不提供该信息,您可能无法正常使用我们的相关服务,但不影响您使用服务中的其他功能。若您主动提供您的个人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即表示您同意我们按本《隐私政策》所述目的和方式使用您的个人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


 


2. 我们如何存储您的信息


2.1 存储信息的地点


我们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将境内收集的用户个人信息存储于境内。目前我们不会跨境传输或存储您的个人信息。将来如需跨境传输或存储的,我们会向您告知信息出境的目的、接收方、安全保证措施和安全风险,并征得您的同意。


2.2 存储信息的期限


一般而言,我们仅为实现目的所必需的最短时间内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下存储您的个人信息,并在超出个人信息保存期限后对您的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或匿名化处理。但在下列情况下,我们有可能在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前提下,更改个人信息的存储时间:


(1) 为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 为遵守法院判决、裁定或其他法律程序的规定;


(3) 为遵守相关政府机关或法定授权组织的要求;


(4) 为执行相关服务协议或本《隐私政策》、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保护们的客户、我们或我们的关联公司、其他用户或雇员的人身财产安全或其他合法权益所合理必需的用途。


(5) 其他法律法规规定或您另行授权同意的情形。


2.3 存储信息的方式


我们会通过安全技术保护措施存储您的信息,包括本地存储、数据缓存、数据库和服务器日志。


2.4 当我们的产品或服务发生停止运营的情形时,我们将采取合适的方式(例如推送通知、站内信、公告等形式)通知您,并在合理的期限内删除或匿名化处理您的个人信息。


 


3. 我们如何使用Cookie以及同类技术


Cookie 和同类技术是互联网中普遍使用的技术。当您使用专升本社区及相关服务时,我们可能会使用相关技术收集您的信息。我们使用 Cookie 和同类技术主要为了实现以下功能或服务:


3.1 保障产品与服务的安全、高效运转:我们可能会设置认证与保障安全性的 Cookie 或匿名标识符,使我们确认您是否安全登录服务,或者是否遇到盗用、欺诈及其他不法行为。这些技术还会帮助我们改进服务效率,提升登录和响应速度。


3.2 帮助您获得更轻松的访问体验:使用此类技术可以帮助您省去重复您填写个人信息、输入搜索内容的步骤和流程(例如:表单填写)。


您可以通过浏览器设置拒绝或管理Cookie以及同类技术的使用。但请注意,如果停用Cookie,您可能无法享受最佳的服务体验,某些服务也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4. 我们可能向您发送的信息


4.1 信息推送


您在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时,我们可能向您发送提醒、声音和图标标记,以及电子邮件、短信等其他方式的推送通知。 您可以在设备的设置等相关页面选择取消。


4.2 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公告


我们可能在必要时向您发出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公告。 您可能无法取消这些与产品和服务有关、性质不属于广告的公告。


 


5. 您如何了解和控制自己的用户信息


5.1 我们将尽一切可能采取适当的技术手段,保证您可以了解、更新和更正自己的注册信息或使用我们的服务时提供的其他用户信息。在了解、更新、更正和删除前述信息时,我们可能会要求您进行身份验证,以保障帐户安全。一般情况下,您可随时修改自己提交的信息,但出于安全性和身份识别的考虑,您可能无法修改注册时提供的某些初始注册信息、验证信息及认证信息。


5.2 如您不希望您的部分信息被我们获取,您可以通过关闭设备权限的方式停止我们获得您的个人信息。您开启下述权限即代表您授权我们可以收集和使用该权限相应的个人信息来为您提供对应服务,您关闭前述权限即代表您取消了授权,我们将不再基于对应权限继续收集和使用相关个人信息,也无法为您提供该权限所对应的服务,但不影响您使用我们的其他服务。但是,您关闭权限的决定不会影响我们此前基于您的授权所进行的信息收集及使用,但您可以通过第5.3条内容删除有关记录:


5.3 在您使用专升本社区期间,为了让您更便捷地控制您的个人信息,我们在产品和服务设计中为您提供了相应的操作设置,您可参考下面的指引进行操作。


5.3.1 访问个人信息:


您可以在【个人主页】-【头像】-【编辑资料】进行查询、访问、更正您的头像、昵称、性别、生日、地区、个性签名、兴趣爱好。


 


6. 我们如何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6.1 为保障您的个人信息安全,我们在合理的安全水平内使用各种安全保护措施来保障您的信息,防止数据遭到未经授权访问、公开披露、使用、修改、损坏或丢失。例如,我们使用加密技术(如SSL)、匿名化处理等手段来保护您的个人信息。


6.2 我们建立专门的管理制度、审批流程和组织确保信息安全。例如,我们严格限制访问信息的人员范围,要求他们遵守保密义务,并进行审查。


6.3 我们鼓励我们的工作人员学习信息安全知识、提高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并定期或不定期对我们的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安全培训。


6.4 若不幸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等安全事件,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我们会启动应急预案,阻止安全事件扩大,并及时告知您:安全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可能的影响、我们已采取或将要采取的处置措施、您可自主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建议、对您的补救措施等。我们将及时将事件相关情况以邮件、信函、电话、推送通知等方式告知您,难以逐一告知用户时,我们会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发布公告。同时,我们还将按照监管部门要求,主动上报个人信息安全事件的处置情况。


6.5 互联网环境并非百分之百安全,当出现下列非因我们过错而对您的信息造成泄露及由此造成的损害结果,我们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1) 任何由于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或发作、因政府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影响网络正常经营之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


(2) 在使用专升本社区的过程中链接到其它网站或因接受来自第三方的服务所造成之个人资料泄露及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


(3)如您在使用专升本社区(例如笔记、评论等)的过程中主动公开、上传、发布或向第三方提供您的个人信息的,其他用户可能会收集您的个人信息。


 


7. 本《用户隐私政策》的适用范围


7.1 我们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均适用本《用户隐私政策》。但某些产品或服务可能会有其特定的隐私政策适用条款,该特定隐私政策适用条款更具体地说明我们在该产品或服务中如何处理您的个人信息。除非有特殊说明,若本《用户隐私政策》与该特定产品或服务的隐私政策适用条款有不一致之处,请以该特定隐私政策适用条款为准。


7.2 请您注意,本《用户隐私政策》不适用由其他公司或个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如果您使用第三方的产品或服务,须受该第三方的隐私政策而非本《用户隐私政策》)约束,您需要仔细阅读其政策内容。


7.3 本《用户隐私政策》为《用户服务协议》及相关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用户隐私政策》内的名词定义参照《用户用户服务协议》,适用于专升本社区相关服务。


 


8. 本《用户隐私政策》如何更新


8.1 随着我们的服务范围扩大,我们可能适时更新本《用户隐私政策》的条款,更新内容构成本《用户隐私政策》的一部分。如更新后的《用户隐私政策》导致您的权利发生实质改变,我们将在更新前通过显著位置提示或以其他方式通知您,为避免您不能及时获知更新,请您经常阅读本《用户隐私政策》。


8.2 无论何种方式,若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即表示同意受更新后的《用户隐私政策》约束。


8.3 更新后的《用户隐私政策》将以更新日期为生效日期,并取代之前的《用户隐私政策》。


 


9. 如何与我们联系


若您对本《用户隐私政策》有问题、意见、建议,或者与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相关的投诉、举报,您可以通过全国统一来电400-023-1785;全国统一邮箱kf@hlsjy.com等方式与我们进行联系,我们将在收到函件并验证您的用户身份后尽快予以回复。

专升本社区 > 专升本考试 > 云南2021年专升本考试大纲——《中医综合》
云南2021年专升本考试大纲——《中医综合》
来源:专升本社区
浏览次数:2454
收藏次数:0
发布时间:2021-03-11 09:13
我要收藏
摘要
云南2021年专升本考试大纲——《中医综合》

《中医综合》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基本内容

中医综合考试,根据专科教学实际和升人本科的继续学习的基本要求制定,主要内容是《中医学基础》、《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的主要内容。主要考核学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和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概述

《中医学基础》课程属于中医类的专业基础课。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疾病的诊断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四诊、辨证、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药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本知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中药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教学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共分四章,主要包括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中药的产地、采集与炮制,中药的性能和中药的应用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各论共分二十一章,涉及药物390味。其中,掌握药物136味,熟悉药物112味,了解药物142味。并要求掌握相似药物功效主治的异同点(详见各章的具体要求)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疾病,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所属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因而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干课。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有应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正确诊断和辨证施治的能力。()知识目标:1.明确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定义及其临床特征;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类证鉴别;各证型的症候表现、病机、治法和主治代表方。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与现代医学内科学相对应的疾病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1.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正确诊断,辨证分析,拟订治法及选择主治代表方,并结合临床变化加减用药。2.掌握中医内科规范的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书写。

二、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答的考试方式。

满分:150(单科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三、试题难易程度分布

较易试题 约占50

中等试题 约占30

较难试题 约占20

四、题型及题型分值分布

单选题(A型题40分,B型题20)

60分,约占40

多选题(D型题20X型题10)

30分,约占20

填空与简答题(填空15分,简答题20)

35分,约占23

综合题 25分,约占17

五、内容比例

掌握内容 约占50

熟悉内容 约占35

了解内容 约占15

六、参考教材

1.张登本主编:《中医学基础》(新世纪第2)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

2.高学敏主编:《中药学》 (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年版。

3.周仲瑛主编: 《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版。

4.王永炎、严世芸主编: 《实用中医内科学》 (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月版。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

《中医学基础》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而奠定学习其他中医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中医学的哲学基本理论,即阴阳五行学说。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藏象、气血津液、经络、病因、发病、病机、四诊、防治原则和辨证等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史。

二、能力目标

1.本课程既是中医类专业的基础课,又是主干课,对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2.掌握中医学认识疾病、防治疾病的思路。

3.掌握运用中国古代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医学问题,掌握人体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其主要病理表现,掌握疾病的基本病因、发病、病机以及预防、治疗原则。

4.识记中医学基本概念的确切含义、中医学的基础知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并深入理解其原理,要做到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增强对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应用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第一章

1.掌握中医学的墓本特点。

2.熟悉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及其主要思维方法。

3.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代表著作,代表医家。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气一元论

1.掌握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气是自然界物质相互感应的中介;气化。

2.熟悉气的基本概念。

3.了解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生命过程中的物质和运动性;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二、阴阳学说

1。掌握阴阳之间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关系。

2.熟悉阴阳的基本概念。

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用于疾病的诊断;用于疾病的防治——养生防病,必适阴阳,治疗疾病,必平阴阳。

三、五行学说

1.掌握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2.掌握五行的生克制化规律。

相生、相克的含义、规律、关系;相生、相克的异常——母子相及、乘侮规律。

3.熟悉五材、五行的概念。

4.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阐明人体生理。将人体脏腑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章

一、概

1.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2.掌握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和特性。

3.熟悉藏象的概念和藏象学说的特点。

4.了解藏象学说的含义和藏象学说的形成。

二、五

1.心(心包络)

掌握心主血脉的含义、机理、生理作用表现;掌握心主神明的含义、机理、生理作用表现;了解心在志、在液、在窍、其华的内容;熟悉心包络的含义、功能。

2.肺。

掌握肺主气的生理作用;掌握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的生理作用;掌握肺朝百脉的生理作用;熟悉肺为娇脏、华盖的含义;了解肺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3.脾。

掌握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的生理作用;掌握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的概念;了解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4.肝。

掌握肝主疏泄、肝主藏血的生理作用;了解肝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5.肾。

掌握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的生理作用;掌握肾为先天之本的概念;了解肾在志、在液、在体、在窍、其华的内容。

6.命门。

了解命门的概念;熟悉命门的生理作用。

三、六

1.掌握六腑的转化过程。

2.掌握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3.熟悉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功能特点。

四、奇恒之腑

1.掌握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2.了解奇恒之腑与五脏的关系。

五、脏腑之间的关系

1.掌握心与肾、肺与肾、脾与肾、肝与肾、脾与胃之间的关系。

2.熟悉脏与腑的表里关系。

3.熟悉脏与腑之间的传导化物关系。

第四章 气、血、津、液

一、概

熟悉气、血、津、液的阴阳属性。

二、气

1.掌握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气的生成、气的生理功能。

3.掌握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4.熟悉气的运动、基本形式。

三、血

1.掌握血的生成、运行及其生理功能。

2.熟悉血的概念。

四、津

1.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津与液的区别。

2.熟悉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熟悉津液的生理功能。

五、气血津液的关系

1.掌握气与血的关系。

2.熟悉血与津液的关系。

3.熟悉气与津液的关系。

第五章

一、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1.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2.了解经络的概念。

二、十二经脉

1.掌握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2.熟悉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属络关系。

3.了解十二经脉的名称、循行规律。

三、奇经八脉

1.熟悉奇经八脉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

2.熟悉督、任、冲、带脉的循行特点及各自的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1.掌握经络的生理功能。

2.了解经络学说的应用。

第六章

一、概

1.熟悉病因的概念及其分类。

2.熟悉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二、外感病因 1.掌握六气、六淫概念。 2.掌握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掌握风、寒、暑、湿、燥、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4.熟悉疠气的概念及其致病特点。 5.了解疠气流行的因素。三、内伤病因 1.掌握七情的致病特点。 2.了解内伤七情的概念。 3.了解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的概念。四、病理性病因 1.掌握痰饮、瘀血的概念。 2.掌握瘀血的致病特点。 3.了解痰饮的形成及致病特点。

第七章 机一、发病机理与类型 1.掌握发病、病机的概念。 2.掌握正、邪的概念及发病的机理。 3.了解发病的类型。二、基本病机 1.邪正盛衰。掌握邪正盛衰的概念;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了解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关系。

2.阴阳失调。

掌握阴阳失调的病机规律:阴阳盛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转化、阴阳亡失;了解阴阳失调的概念。

3.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掌握气机失调的病机;掌握了解血的失常病机规律:血虚、血瘀、血热;了解气血互根互用功能失常;了解津液代谢失常的病机规律。

三、内生五邪

1.熟悉内生五邪的概念。

2.熟悉内风的概念及常见证型。

3.了解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热的概念。

4.了解内生五邪与外感六淫的区别与联系。

第八章

一、概

1.掌握四诊的概念。

2.熟悉四诊的内容。

3.了解四诊合参的意义。

二、望

1.望全身情况。

望神: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熟悉癫病、狂病、痫病的表现特点;了解望神的临床意义。

望色:掌握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熟悉常色的特点及临床意义;了解望色的临床意义。

望形体:掌握形体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

望姿态:掌握动静姿态的临床意义。

2.望局部情况。

望头与发:掌握囟门、头发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日:掌握五轮学说;熟悉目色、目态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目神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鼻:掌握鼻内分泌物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耳:熟悉耳的色泽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口唇:掌握口唇颜色、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齿、龈:熟悉齿、龈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咽喉:掌握咽喉异常的临床意义。

望皮肤:掌握斑疹、疮疡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熟悉水痘的临床表现及意义;了解白(pei)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望排出物:掌握痰、呕吐物和二便的临床意义。

3.舌。

掌握正常舌象的临床特点及意义,病理舌色、舌形、舌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病理苔质、苔色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舌诊的临床意义;熟悉舌与脏腑的关系;了解望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望小儿指纹。

掌握病理小儿指纹的临床特点及意义;熟悉小儿指纹三关分部;了解小儿指纹望诊方法。

三、闻

1.听声音。

发声:掌握暴哑的临床意义。

语言:掌握谵语、郑声、独语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熟悉狂证、癫证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呼吸:掌握喘、哮、短气、少气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咳嗽:掌握咳嗽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呕吐:了解呕吐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呃逆与嗳气:了解呃逆与嗳气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太息:掌握太息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2.嗅气味。

掌握异常痰涕气味、口鼻气味、二便气味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熟悉异常病室之气味的临床表现及意义;了解异常血汗之气味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四、问

1.问诊的重要意义。

了解问诊的重要意义。

2.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熟悉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问诊的主要内容。

了解问诊的问一般情况:熟悉问诊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掌握问诊的问现在症状。

问寒热:掌握恶寒发热的常见类型及临床意义;掌握壮热、

潮热、低热的临床意义;熟悉但寒不热、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了解问寒热的意义。

问汗:掌握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

义;熟悉手足心汗、半身汗的临床意义;了解头汗的临床意义。

问头身:掌握头痛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熟悉四肢痛的表

现特点及临床意义;了解身痛的临床意义。

问胸腹:掌握腹痛、胁部疼痛的临床意义;熟悉胸部疼痛的

临床意义;了解脘腹部疼痛的临床意义。

问饮食口味:掌握口渴与饮水的表现特点及临床意义;掌握

不欲食、善饥多食、饥不欲食的临床意义;熟悉厌食、口味异常

的临床意义;了解偏嗜食物的临床意义。

问二便:掌握大便便次异常、便质异常的临床意义;掌握小便尿量异常、尿次异常的临床意义;熟悉大便排便感异常、小便排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了解问二便的意义。

问睡眠:掌握失眠、嗜睡的主要病机。

问耳鸣、耳聋:了解耳鸣、耳聋的主要病机。

问妇女病:掌握月经经期异常、经量异常的临床意义;熟悉白带、赤带、赤白带的临床意义;了解问妇女病的意义。

问小儿病:熟悉问小儿病的常见病因病机。

五、切

1.脉诊。

脉诊的意义:熟悉脉诊的意义。

脉诊的部位和脏腑分配:掌握脉诊的部位;熟悉脉诊与脏腑分配关系;了解独取寸口脉的理论。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脉诊的方法;熟悉脉诊的注意事项;了解脉诊的步骤。

正常脉象:掌握平脉的特点;熟悉脉象与内在因素的关系;了解脉象与外在因素的关系。

常见脉象:掌握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的脉象特点及主病;熟悉滑脉、涩脉、洪脉、紧脉、弦脉、细脉、濡脉、缓脉、促脉、结脉、代脉的脉象特点及主病;了解微脉、弱脉、芤脉、疾脉、长脉、短脉、散脉、革脉、牢脉、伏脉、动脉的脉象特点及主病。

相似脉及相兼脉:掌握浮脉与虚脉、沉脉与伏脉、迟脉与缓脉、数脉与滑脉、实脉与洪脉、细脉与濡脉、结脉、代脉、促脉的比较;熟悉脉证顺逆与从舍;了解相兼脉。

2.按诊。

掌握按肌肤、按手足的临床意义;熟悉按脘腹的临床意义;了解按俞穴的临床意义。

第九章

一、概

1.掌握辨证的定义。

2.熟悉辨证方法的分类。

3.了解不同辨证方法的适应证。

二、八纲辨证

1.概述。

掌握八纲的定义;熟悉八纲辨证中四对纲领的意义;了解八纲症候之间的联系。

2.表里辨证。

掌握表证、里证的辨证要点;熟悉表证、里证的症候分析;了解表证、里证的联系。

3.寒热辨证。

掌握寒证、热证的辨证要点;熟悉寒证、热证的症候分析;寒热错杂、转化及与表里的关系;了解寒证、热证的真假鉴别。

4.虚实辨证。

掌握虚证、实证的辨证要点;熟悉虚实的夹杂、转化及与表里寒热的关系;了解虚证、实证的真假鉴别。

5.阴阳辨证。

掌握阴证、阳证的范围概念;熟悉阴虚、阳虚的辨证要点;了解亡阴、亡阳的鉴别。

三、气血津液辨证

1.掌握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血虚证、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2.熟悉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两虚证的辨证要点。

3.了解气虚失血证、气随血脱证的辨证要点。

四、津液病辨证

1.掌握津液不足证、痰证、饬证的临床表现。

2.熟悉阳水、阴水的临床表现。

3.了解津液病的病机。

五、脏腑辨证

1.心与小肠病辨证。

掌握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脉痹阻证、痰火扰心证的辨证要点;熟悉心火亢盛证、痰迷心窍证的辨证要点;了解心阳暴脱证、心火移于小肠证的辨证要点及心系病的基本病机。

2.肺与大肠病辨证。

掌握肺气虚证、肺阴虚证、寒邪袭肺证、热邪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的辨证要点;熟悉痰浊阻肺证、大肠津亏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肠虚滑泻证的辨证要点及肺系病的基本病机。

3.脾与胃病辨证。

掌握脾不健运证、脾不统血证、脾阳虚证、寒湿困脾证、湿热蕴脾证、胃热证、胃寒证的辨证要点;熟悉中气下陷证、胃阴虚证、食滞胃脘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脾系病的基本病机。

4.肝与胆病辨证。

掌握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肝阳上亢证、肝风内动证、肝胆湿热证的辨证要点;熟悉肝血虚证、肝阴虚证、寒滞肝脉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胆郁痰扰证的辨证要点及肝系病的基本病机。

5.肾与膀胱病辨证。

掌握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肾精不足证、肾气不固证、肾不纳气证的辨证要点;熟悉膀胱湿热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肾系病的基本病机。

6.脏腑兼病辨证。

掌握心脾两虚证、肝火犯肺证、肝胃不和证、肝脾不调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辨证要点;熟悉心肺气虚证、心肝血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肺肾阴虚证、脾肺气虚证的辨证要点;了解脏腑兼病的概念。

六、六经辨证

1.掌握六经辨证的概念。

2.熟悉六经病的转变。

3.了解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的病机。

七、卫气营血辨证

1.掌握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2.熟悉卫气营血病的转变。

3.了解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临床表现。

八、三焦辨证

1.掌握三焦辨证的概念。

2.熟悉三焦病证的转变。

3.了解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症的临床表现。

第十章 防治原则

一、预

1.掌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预防思想。

2.了解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具体措施。

二、治

1.掌握中医治病的总则。

2.掌握正治与反治的含义、适应证及临床应用。

3.掌握调整阴阳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的临床应用,补其不足的临床应用。

4.掌握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含义及其临床应用。

5.了解治标与治本的含义及其临床应用。

6.了解扶正与祛邪的含义及其临床应用。

《中药学》

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的概念。

2.熟悉下列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主要学术成

就:《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

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

二、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

1.熟悉道地药材的含义。

2.熟悉炮制的含义、目的及其五类炮制方法。

3.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三、中药的性能

1.掌握中药性能的含义、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

2.掌握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的含义,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毒性的含义,如何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4.熟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四、配伍与应用

1.掌握中药配伍的含义,常见的配伍关系及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2.掌握配伍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了解病证用药禁忌、服药饮食禁忌。

3.掌握中药剂量的含义及确定剂量的依据。

4.熟悉中药的特殊煎法和服法。

五、解表药

1.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防风、薄荷、菊花、柴胡、葛根的功效、应用。

3.熟悉荆芥、羌活、白芷、牛蒡子、桑叶的功效、主治。

4.了解香薷、细辛、苍耳子、生姜、藁本、辛夷、升麻、蝉蜕、蔓荆子的功效。

5.掌握相似药物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桑叶与菊花,柴胡、升麻与葛根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注:各章节中的附药一般为了解药;掌握是指掌握药物的性能、功效、主治、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熟悉是指熟悉药物的功效、主治、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了解是指了解药物的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下同。)

六、清热药

1.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相似药物石膏与知母,生地与玄参,牡丹皮与赤芍,黄芩、黄连与黄柏,金银花与连翘,牡丹皮与地骨皮,银柴胡与柴胡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3.清热泻火药。

掌握石膏、知母的功效、应用;熟悉栀子、夏枯草的功效、主治;了解天花粉、芦根、淡竹叶、决明子的功效。

4.清热燥湿药。

掌握黄芩、黄连、黄柏的功效、应用。了解秦皮、白鲜皮、龙胆草、苦参的功效。

5.清热解毒药。

掌握金银花、连翘的功效、应用;熟悉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的功效、主治;了解射干、白头翁、大青叶、青黛、野菊花、白花蛇舌草、山豆根(附北豆根)、土茯苓、熊胆、蚤休、紫花地丁、红藤的功效。

6.清热凉血药。

掌握生地黄、玄参的功效、应用;熟悉牡丹皮、赤芍的功效、主治。

7.清虚热药。

掌握青蒿的功效、应用;熟悉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的功效、主治。

七、泻下药

1.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泻下药用法(含炮制方法)、剂量、禁忌,以保证用药安全。

3.掌握大黄、芒硝的功效、应用。

4.熟悉巴豆的功效、主治。

5.了解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牵牛子、京大戟 (附芽红大戟)、芫花、甘遂的功效。

6.掌握相似药物大黄与芒硝,大黄与巴豆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八、祛风湿药

1.掌握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独活、蕲蛇、秦艽的功效、应用。

3.熟悉木瓜、威灵仙、川乌(附草乌)、防己、五加皮、桑寄生的功效、主治。

4.掌握相似药物羌活与独活,汉防己与木防己,防己与防风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5.了解防已有木防己、汉防己;五加皮有南五加皮、北五加皮;白花蛇有蕲蛇、金钱白花蛇的不同品种。

九、化湿药

1.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

2.掌握苍术、厚朴、藿香的功效、应用。

3.掌握相似药物藿香与佩兰、砂仁与白豆蔻功效、应用的

异同点。

十、利水渗湿药

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茯苓、车前子、茵陈的功效、应用。

3.熟悉猪苓、泽泻、薏苡仁、金钱草、虎杖的功效、主治。

4.掌握相似药物茯苓与薏苡仁,茯苓与猪苓功效、应用的

异同点。

十一、温里药

1.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

2.掌握附子、肉桂的功效、应用。

3.熟悉干姜、吴茱萸的功效、主治。

4.了解花椒、丁香、小茴香、高良姜的功效。

5.掌握相似药物附子与干姜,附子与肉桂,肉桂与桂枝,生姜与干姜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十二、理气药

1.掌握理气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橘皮、木香、香附的功效、应用。

3.熟悉枳实、薤白的功效、主治。

4.了解青皮、川楝子、沉香的功效。

5.掌握相似药物橘皮与青皮,枳实与枳壳,木香、香附与乌药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十三、消食药

1.掌握消食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配伍方法。

2.掌握山楂的功效、应用。

3.熟悉神曲、鸡内金的功效、主治。

4.了解麦芽、莱菔子、谷芽的功效。

5.掌握相似药物山楂、神曲与麦芽,山楂与鸡内金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十四、驱虫药

1.掌握驱虫药的含义,各种驱虫药的不同作用、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的功效、应用。

3.了解苦楝皮、南瓜子的功效。

十五、止血药

1.掌握止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2.掌握地榆、三七、白及、艾叶的功效、应用。

3.熟悉蒲黄、茜草的功效、主治。

4.了解小蓟、大蓟、槐花(附槐角)、白茅根、侧柏叶、炮姜的功效。

5.掌握相似药物大蓟与小蓟,地榆与槐花,白茅根与芦根,生姜、干姜与炮姜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十六、活血化瘀药

1.掌握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川芎、丹参、牛膝、水蛭的功效、应用。

3.熟悉郁金、延胡索、乳香、益母草、红花(附番红花)、桃仁、鸡血藤、马钱子的功效、主治。

4.了解莪术、三棱、穿山甲的功效、应用。

5.了解郁金、莪术的来源,牛膝品种;马钱子、水蛭的用法、用量。

6.掌握相似药物丹参与益母草,桃仁与红花,川牛膝与怀牛膝,乳香与没药,莪术与三棱,土鳖虫与水蛭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十七、化痰止咳平喘药

1.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半夏、川贝母、瓜蒌、桔梗、苦杏仁的功效、应用。

3.熟悉天南星(附胆南星)、浙贝母、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的功效、主治。

4.了解旋覆花、白前、前胡、竹茹、天竺黄、竹沥、海藻、昆布、款冬花、紫菀、马兜铃、白果、枇杷叶的功效、应用。

5.掌握相似药物半夏与天南星,川贝母与浙贝母,桑白皮与葶苈子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6.了解化痰止咳平喘药与健脾药、理气药、化湿药的配伍原理。

十八、安神药

1.掌握安神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朱砂、酸枣仁的功效、应用。

3.熟悉磁石、龙骨、柏子仁、远志的功效、主治。

4.掌握相似药物朱砂与磁石,酸枣仁与柏子仁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5.了解重镇安神药的用量、用法特点。

十九、平肝息风药

1.掌握平肝息风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石决明、代赭石、钩藤、天麻的功效、应用。

3.熟悉牡蛎、珍珠母、羚羊角(附山羊角)、牛黄、地龙的功效、主治。

4.了解全蝎、蜈蚣、僵蚕(附僵蛹、雄蚕蛾)、珍珠的功效。

5.掌握相似药物石决明与草决明,牡蛎与龙骨,钩藤与天麻,全蝎与蜈蚣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二十、开窍药

1.掌握开窍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

2.掌握麝香、石菖蒲的功效、应用。

3.熟悉冰片的功效、主治。

4.了解苏合香的功效。

5.掌握相似药物麝香与冰片的功效、主治的异同点。

6.熟悉并联系牛黄、皂荚、郁金等已学过的具有开窍作用的药物,以扩大掌握开窍药的范围。

二十一、补虚药

1.掌握补虚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补气药。

掌握人参、党参、黄芪、甘草的功效、应用;熟悉山药、白术的功效、主治;了解太子参、西洋参、大枣的功效。

3.补阳药。

掌握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杜仲、续断的功效、应用;熟悉淫羊藿、菟丝子的功效、主治;了解冬虫夏草、蛤蚧、紫河车(附脐带)、巴戟天、补骨脂的功效。

4.补血药。

掌握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的功效、应用;熟悉白芍、阿胶的功效、主治。

5.补阴药。

掌握北沙参、龟甲、鳖甲的功效、应用;熟悉天门冬、玉竹、石斛、百合、枸杞子的功效、主治;了解麦门冬、女贞子的功效。

6.掌握相似药物人参与党参,人参与黄芪,黄芪与白术,苍术与白术,生地与熟地,当归与熟地,北沙参与南沙参,麦门冬与天门冬,女贞子与旱莲草,龟板与鳖甲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二十二、收涩药

1.掌握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各节药物的性能特点。

2.掌握山茱萸、五味子的功效、应用。

3.熟悉乌梅的功效、应用。

4.了解麻黄根、浮小麦、诃子、肉豆蔻、芡实、桑螵蛸、莲子的功效、应用。

5.掌握相似药物五味子与乌梅,莲子与芡实的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二十三、涌吐药

1.掌握涌吐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2.了解常山、瓜蒂、胆矾的功效、应用。

二十四、攻毒杀虫止痒药

1.掌握攻毒杀虫止痒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2.掌握硫黄、雄黄的功效、主治。

3.了解蛇床子、蜂房、白矾、大蒜的功效。

二十五、拔毒化腐生肌药

1.掌握拔毒化腐生肌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及使用注意。

2.熟悉炉甘石、硼砂的功效、主治。

3.了解砒石的功效。

《中医内科学》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一、运用感冒各型的辨证论治(含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各个证型的诊治方药。下同)

二、掌握感冒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三、理解感冒的病因病机及类证鉴别。

四、了解感冒的预防、调护和预后。

第二节

一、运用咳嗽各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二、掌握咳嗽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三、掌握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的分类方法,治疗方法。

四、理解咳嗽的病因病机及类证鉴别。

五、了解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咳嗽的诊查要点。

第三节

一、运用发作期寒哮、热哮,缓解期肺虚、脾虚、肾虚的主证、治法及方药。

二、掌握哮病的诊断依据、辨证要点及其与喘证的鉴别要点。

三、掌握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

四、掌握哮病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五、理解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

六、理解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

七、了解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哮病的转归、预防和调护。

第四节

一、运用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诊治。

二、掌握喘证病理机制,即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三、理解喘证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四、理解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喘脱的治疗。

五、了解喘证的转归、预防和调护。

第五节

一、运用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诊治(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

二、掌握肺胀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三、掌握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脾、肾、心等脏。

四、理解肺胀危重症候的处理。

五、了解肺胀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转归、预防和调护。

第六节

一、运用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证治方法。

二、掌握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

三、掌握肺痨的临床特征。

四、理解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本病的治疗原则。

五、理解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

六、了解肺痨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转归、预防和调护。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掌握心悸的定义,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

二、掌握心悸的诊断依据、辨证要点及各型诊治。

三、熟悉心悸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以及与胸痹的鉴别。

四、了解心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转归、预防和调护。

第二节

一、掌握胸痹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胸痹的各型诊治及真心痛的救治。

三、熟悉胸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四、熟悉胸痹的病因、病位及其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

五、了解胸痹的沿革,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转归、预防和调护。

第三节

一、掌握不寐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不寐辨证要点及各型诊治。

三、熟悉不寐病因病机。

四、了解不寐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转归、预防和调护。

第四节

一、掌握眩晕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眩晕辨治原则及常见各证型的特点和治法方药。

三、熟悉眩晕的沿革、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要点。

四、了解眩晕的转归、预防和调护。

第五节

一、掌握中风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中风中经络的各型诊治。

三、掌握中风的诊断依据,中经络与中脏腑、闭证与脱证、阴闭与阳闭的区别。

四、熟悉中风先兆和病势顺逆的辨识。

五、熟悉病因病机、病位及诊断要点;与痫证、厥证、痉证的鉴别。

六、熟悉中风后遗症的诊治(半身不遂、语言不利)

七、了解中风的转归、预防和调护。

第三章脾胃病证

第一节

一、掌握胃痛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胃痛辨证要点、 “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及各型诊治。

三、熟悉胃痛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及鉴别要点。

四、了解胃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他疗法和预防调护知识。

第二节

一、掌握泄泻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泄泻的辨证要点及其各型诊治。

三、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与痢疾、霍乱等的鉴别。

四、了解泄泻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第三节

一、掌握痢疾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痢疾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型特点、治法方药。疫毒痢的救治。

三、熟悉痢疾病因、病机特点,诊断依据、鉴别诊断。逆流挽舟法的适应症及常用方药。

四、了解痢疾的沿革,传染性及流行情况及其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五、了解痢疾的转归、预防和调护。

第四节 便秘

一、掌握便秘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便秘辨证要点及各型诊治。

三、熟悉便秘病因病机、诊断要点。

四、了解便秘其他疗法。

第四章 肝胆病证

第一节

一、掌握便秘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胁痛四个常见证型的治法方药。

三、熟悉胁痛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及鉴别要点。

四、了解胁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第二节

一、掌握黄疸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黄疸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三、熟悉黄疸基本病机、转归及其辨证分类要点、治疗方法。

四、了解黄疸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饮食调护及预后。

第三节

一、掌握头痛的临床特征、其各型证候的特点及辨证论治。

二、掌握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酌配引经药。

三、熟悉头痛的辨证要点及其根据病位判断经络归属。

四、了解头痛的概念,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病因病机。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一、掌握水肿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水肿的诊断依据及鉴别要点,水肿的辨证大纲,治疗方法。

三、掌握水肿各型的辨证论治。

四、熟悉水肿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

五、了解水肿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预后及饮食宜忌。

第二节

一、掌握淋证的定义和六淋的临床表现特征及相互关系。

二、掌握淋证各型的辨证论治。

三、熟悉淋证的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及鉴别要点。

四、了解淋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转归、预防和调护。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一、掌握郁证的定义,六郁之说。

二、掌握郁证的病机、治疗原则及其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三、熟悉郁证的病因。

四、了解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精神治疗方法。

第二节

一、掌握血证的辨证要点及其治血、治火、治气的治疗三原则。

二、掌握各种血证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三、熟悉血证的病因病机、诊断及鉴别要点。

四、了解血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五、了解血证的预防调护以及影响血证预后的三个因素。

第三节

一、掌握消渴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二、掌握消渴的治疗原则及其上消、中消、下消各症候的辨证论治。

三、熟悉消渴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其相关诊查知识。

四、了解消渴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并发症和预防调护。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证

第一节

一、掌握痹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征。

二、掌握痹症各型的辨证论治、痹症的共同特点及其痹症各型的特点。

三、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相关诊查知识。

四、了解痹证与西医病名的关系及其药物的应用方法、注意事项。

第二节

一、掌握腰痛的治疗原则及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的辨证论治。

二、熟悉腰痛的主要病因病机。

三、了解腰痛的定义及腰痛的其他简易治疗方法。


免责声明: 本站所提供真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索,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推荐阅读